English

谦逊的分量

2001-03-27 来源:生活时报 ■萧燕 我有话说

15年前,我在某报主持“作家近况”栏目,做起了稚嫩的“专栏作者”。每周穿梭于著名作家之间,虽然只是闪电式的采访,却给我留下了宝贵的财富。写出去的,是一些动态性的“近况”,永远留存心中的,却是另外一些东西。经过岁月的冲刷,这些零碎的记忆越发清晰,慢慢在心中铸成一朵金色的蔷薇——

80年代初,作文学的人是最难接近的采访对象,因为文学正在发烧。那时还没有歌星、影星,上电视、上头条的往往是作家。同样是用笔的人,作家对记者显然没有神秘感,加上那时不兴版税,做不做宣传与作者的经济效益无关。因为不好采访,或者说不好“出彩,报社的文学口一直无专人负责,我一口答应下来,是出于对文学的崇拜,也算初生牛犊不怕虎一类。

约了几位当红的人采访都失败,于是找了萧军,他一口答应下来。

那是一个清亮的早晨,什刹海闪亮的绿波把心情熨得很平。在这儿找到萧军的家仿佛是天经地义。

老北京最最常见的那种院子,因为年久已经不见方圆,乱七八糟的临建总是挡住你的视线。房子很旧,旧到看不出最初的颜色,一片棕黑色的印象。我心惴惴不安,不知道怎样向一位仰慕已久的名作家开口打招呼。有圆头圆脸的小男孩用好奇的目光看着我,然后回头大呼:“萧爷爷,有人找。”

应声出来一个老头,下身穿系着裤脚的肥裤子,类似练功裤,头戴瓜皮小帽,和北京街头下棋聊天的老人家绝无二致。我心立刻松软下来,这水、这人、这屋已经写不上“尴尬二字。

主人招呼我在一个硬木的矮桌边就坐。茶无二巡,我便诉说采访作家的难处。萧军右手拄在腿上,很认真地说:“傲慢是一种浅薄,遇上那样人就甭理他。”

此话如雷轰顶,我从没想过作家也可以“浅薄”。虽然是古稀老人,却有豪气扑面而来,依稀可见书中对他描述过的“仗义。

没有套话、没有教导、没有自我的张扬……我以为会有的都没有,就像与街坊聊天——他说身体还成,每天早上练练拳,他一向喜欢武术……

就凭当代文学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,萧军足可以对大学刚毕业的我拿出哪怕是1%的傲视,可是小桌前坐的分明只是一个“邻家爷爷”。这个场面让我感慨了许多年,我亦每时每刻提醒自己:不可以浅薄。

随着阅历的增长,我更掂出了“谦和”的分量——金钱、名誉、地位都可以是外界给予的,“谦和”却出于自己的智慧。对于有过成绩的人来说,拥有一份谦虚,需要比常人更高的修养。

萧军一句话,让我有勇气把专栏做了下去。以后又见到了端木蕻良、杨沫、林斤澜、沈从文、汪曾礻其、金近、李、曹靖华、曹禺、浩然等几十位老作家,他们越是德高望重,越是平和谦逊,事实印证着萧老的结论。

不久,萧军去世,我那不成样子的报道也许成了最后的采访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